½ƽ
在缩水的经济议题中,最大的亮点、也是最超预期的地方莫过于土地制度。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来看,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方位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还没有公布,但通过公报可知道,三中全会为全方位的五环式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富人出走,会带走相应的资金与管理经验,也不利于现代化建设。
但是政府往往走到另一个方面,忽略了一些,强化了一些。这是一个新的命题,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应该说还带有很浓厚的传统色彩,现代化程度不够,如何使之现代化,需要破题。按照当初邓小平的意思,联系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决定,我们应该写哪些新话?写哪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写哪些过去会被看作‘异端的东西?很值得我们思考。第二道天光是公平正义,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民都用不同的方式追求公平和正义。二则,会遇到来自既得利益格局中各种阻碍力量的掣肘,各种矛盾将会交织在一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头脑清醒、理性运作,既要有勇气,同时也要有智慧,更大的政治智慧。
青评论: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风险? 常修泽:一则,我们面临着改革本身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当然,户籍改革非常复杂,中国有大城市、特大城市等区分,需要把人从计划经济的堡垒当中解放出来。我的文章中谈得比较多的是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经验。
政府该做的就是市场做不了、做不好的,比如收入再分配,政府就应该帮助。有人说,是强市场强政府,这个强也不行。比如,一笔钱以基金券的形式筹集出来,是为了建自来水一厂,建第二电厂,或者建其它公共服务设施,所有这些都是一笔项目,大家买后可以转让,也可以分红,还有固定利息。(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进入 厉以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型城镇化 。
卖地以前一直采用,的确帮地方政府解决了一些困难,但是现在怎么样?没那么多地了,地卖完后又怎么办?没办法。银行贷款将来又还不上,变成坏账怎么办?这是蕴藏着金融风险的。
还有省跟下面的地级市的关系,地级市跟县的关系,都不明确。它们的办法是以城市为单位,建立城市公共建设基金。每个项目的钱怎么花,全部公开化,市场运作。依靠什么?实践中依靠讨价还价来定,这不规范,要改革。
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财权和事权是不对称的。在中国,总有办法能够建,但是现在的路是不能走了。另外,地方应该压缩经费,中央也应该压缩经费,把钱用在更有效的地方。 我们曾在一个普通的小县城调查,一个农村户口的农民工要转为城市户口,公共成本是10万块钱,全国的平均数比这个要多。
中央不要任意为地方债务兜底,因为这是不规范的。这样的效果是好的,为什么?因为它是市场化运作,能吸纳社会资金。
小政府大市场这个提法不准确,是因为市场跟政府的关系不能用大跟小来分。机构要怎么建呢?办法是:地方财政出一部分钱,各大金融机构出一部分钱,把架子先搭起来。
靠卖地维持地方财政的老路不能再走下去 现在有两个路走,第一个路子是卖地。这样才能够摆正市场跟政府的关系。所以除了非常必要的项目,大规模环境的治理,政府应该投资的要投资,但凡是属于企事业单位性质的,如自来水厂、电厂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建,这样就可以省掉一大笔钱。有一种说法,要实行小政府、大市场就行了,实际上这是不行的。我在我的文章里用的是有效市场,有效政府。改掉以后政府仍要花这么多钱,怎么办?向银行借债。
现在地方债务中6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到80%,都是银行贷款。它们的经验对我们更有可行性。
从哪筹这么多钱? 解决城镇化的经费问题,要加快财税体制的改革 新型城镇化的资金该怎么解决?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现在是跑项目,将来会是跑债务,这个应该规范化运作。
有效政府,就是政府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们有一句流行话:中央请客、地方买单
十四届三中全会依据这些新的认识,在确定了改革的目标模式之后,提出要加快改革步伐,到20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有法可依的,要梳理出如何进一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样按轻重缓急,拿出加强执法、司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没有立法之前,只能按政策办事。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以后,党委领导的作用第一条就是应该保证法律生效、有效。
在此基础上,随着改革每一阶段的推进,改革突破口或重点任务的选择也在不断升级。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为何应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作为突破口或重点任务 当前的第五轮改革,应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作为突破口或重点任务。
总起来看,前4轮改革的突破口或重点任务的确定,均基于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和对改革所处阶段的把握。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确实要搞法制,特别是高级干部要遵守法制。这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和对改革的性质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使生产力以更高的质量发展,不仅要通过改革继续扫除原有体制的束缚,而且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初步完善之后,通过改革构建起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
该《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经预言,社会主义在消灭剥削制度的基础上,必然能够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力以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社会各界对如何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关于新一轮改革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或重点任务的讨论成为关注的焦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前4轮改革是以4个直接与经济体制改革有关的中共三中全会为标志的。
但目前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对此,社会上有各种不同意见:有的人认为,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突破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